您好,欢迎来到红色教育网!

全国站 >> 人物故事 >>红色人物故事 >> 修渠引水 当代愚公
详细内容

修渠引水 当代愚公

时间:2021-07-30     【转载】   来自:人民网 新华社 中国新闻网 视觉中国

在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团结村(原草王坝村)的中心广场上,一群游客正围着一位老人合影,他就是原草王坝村党支部书记黄大发。很难想象,山后悬崖峭壁上那条绵延近10公里的水渠,竟然是眼前这位个头不高的耄耋老人,带领老乡们一锤锤凿、一钎钎撬,历时36年开凿修建而成。

潺潺渠水,泽润了祖祖辈辈干渴贫穷的村庄,也讲述着一个当代“愚公移山”的故事。

image001.jpg

黄大发在村旁的高速公路大桥下

立志修渠,这条汉子不认命

贵州遵义草王坝村,一个被层峦叠嶂的山峰藏得死死的村庄。千百年来,这里的人祖祖辈辈吟唱着一首心酸的民谣:“山高石头多,出门就爬坡,一年四季包沙饭,过年才有米汤喝。”水是草王坝人的穷根,是草王坝人生生世世的想、年年岁岁的盼、日日夜夜的求……

“祖祖辈辈都是这么过来的,要有办法早就有了,老天爷不长眼,咱们村就是没水的命。”的确,草王坝没水不是一天两天。石漠化严重,全村灌溉和人畜饮水,要不靠山坡自渗水,要不守着一口望天井不分昼夜地排队挑水,接一挑水往往需要等一个多小时,如果想要喝山谷小河里的水,那么上下山一趟就得4个多小时;没有水,种水稻就是天方夜谭,地里几乎都是包谷、红苕和洋芋;没有白米饭吃,村里人就只能将玉米碾碎上锅蒸煮,俗称包沙饭……人人叫苦不迭,可就是没办法,很多人干脆认命。

image003.jpg

草王坝村的崇山峻岭

但有条汉子不认命。

“从我当大队长开始,我就决心为村民干三件事:引水、修路、通电。”正是意气风发的年纪,黄大发撂下了“狠话”。听说这个新上任的小伙子要引水,村里人都觉得他一定是疯了,无异于做白日梦。

可谁不渴望水?祖祖辈辈的草王坝人想水想得都要疯了。即使觉得是白日梦,但大伙儿还是愿意跟着这个年轻人一块儿做。

办法也不是没有。草王坝西侧有一条小河——螺蛳水,这条小河没流入草王坝村,而是流向了相距几公里远的野彪村,只要想办法把野彪村的水引过来,问题就解决了。

“天路”难走,二十年辛劳渠未通

可是说来轻巧,草王坝村和野彪村之间尽管只相隔几公里远,但这几公里并不是平坦大道,而是天路。螺蛳水河谷纵深切割,两岸的悬崖峭壁像一把锋利的刀,割断了草王坝村的引水路,也割断了草王坝人喝水的梦。

要想让螺蛳水的清泉源源不断地流进草王坝村,唯一的办法便是开山修渠。

半个世纪前的中国,在豫、晋、冀三省交界处,十万林州开山者,历时十年,绝壁凿石,挖渠引水,一条红旗渠插在了太行之巅。同一时期,在黔北的莽莽深山里,也有一位叫黄大发的年轻人,带领草王坝村民立誓修渠,“草王坝的水,就是要拿命去换。只要把水引过来,地里就能种上水稻,我们就能吃上大米饭。”黄大发发动数百位村民,背上钢钎和铁锤,一头扎进了大山深处……

image005.jpg

黄大发在巡查水渠途中,身旁就是悬崖

他们在凿渠,他们要引水,他们想求生。可现实却无比残酷。

不懂技术,测量仅靠竖起竹竿,两边人用眼睛瞄;缺乏水泥,沟壁直接糊上黄泥巴作数;没有工具,操起锤子钢钎靠蛮力凿;没有导洪沟,沟渠不盖板,洪水一来,本来脆弱的沟渠被冲得稀巴烂……

烂了重新修,还没修好又烂了。修修补补十几年,办法想尽,可水就是进不来草王坝。全村人喝水的梦在这十几年的时间里被反复拉扯,最终还是破灭了。

一句玩笑,激起修渠决心

“黄书记,是大米饭好吃,还是你们草王坝的包沙饭好吃?”一次去参加全乡大会,午饭时,有位干部看到黄大发,随口开了句玩笑。这句不经意的戏谑,深深刺痛了这位中年汉子,当时的他坐立不安,苍老的脸显得尴尬,嘴里的饭难以下咽,心里酸楚得想哭,“听了我很难受,我恨啊,可泪水只能往肚子里掉。”

黄大发想明白了一个道理:没有技术,光靠蛮干,注定修不成渠。“我要学技术,要争一口气!” 壮志未酬誓不休。那些年来,黄大发四处求教,自学水利技术。一听说哪里有在建的水库沟渠工程,他背着干粮就匆匆上路。无论路途多么遥远,无论要翻几座大山、要蹚几条大河,他都徒步过去,一边走、一边看、一边学。

image006.png

1989年,54岁的黄大发被选为水利辅导员,安排到枫香水利站跟班学习。说是水利辅导员,其实就是在工地递上传下,给技术员打杂。“印象中,他上课总是很积极,不懂就问,从不怕别人笑话。”时隔多年,当时一起在水利站学习的刘关刚对黄大发记忆犹新。当时他甚至连20公分是什么都不知道,也不明白水准仪上的正、负刻度代表什么含义,整个白纸一张。”的确,黄大发闹了很多笑话,但正如刘关刚所说的那样,他不怕别人笑话。不识字,他就一个字一个字地临摹;不懂测绘,他就缠着技术员就着图纸讲解;不会用工具,他就在一旁专心看别人怎么用……捧着一颗心来,这位五旬老汉谦逊得像个小学生。

宝剑锋从磨砺出,梅花香自苦寒来。三年的时间,他从零起步、从头开始,掌握了许多修渠的知识,知晓了什么是分流渠、什么是导洪沟,还学会了开凿技术。

清水潺潺,功夫不负有心人

1990年,草王坝村遭遇大旱,腊月还没过完,许多村民已经连杂粮饭都快吃不上了。黄大发再也等不及了,裹着一身单衣,连赶两天的路,徒步走到县里申请给饮水工程立项。“冻得发抖,但劲头十足,满手老茧握着扎得疼。”时至今日,时任遵义县水电局副局长的黄著文,依然清晰记得当时的场景。

终于,经过专业测绘和精心谋划,草王坝水利工程得到批复了。县、乡政府从当时拮据的财政里划拨了6万元资金和38万斤玉米。按照当时的政策,村民还要投工投劳,并自筹部分资金。算下来,全村得再凑1.3万元。

黄大发召开村民大会动员各家各户凑钱,当初费了10多年功夫没干成,一些村民难免质疑、犹豫,他当着大伙儿的面立下誓言,又拿出了100元作表率。乡亲们的热情终于再度被点燃,短短3天,1.3万元如数凑齐。

1992年大年初三,黄大发带着几百人再次上山修渠。没有吊车,他就带头用绳索拴住身体,把自己挂在悬崖上凿石;放炮需要的炸材,他带人步行数十公里到乡镇背回来;鞋磨破了舍不得花钱买,他就穿草鞋上工地,手脚都磨出了血泡……“经他手的钱不下20多万元,没有出一分差错,怪不得全村人都愿意跟着他干。” 76岁的老会计杨春友回忆。

1994年6月1日, 7200米长的主渠终于修通,清凌凌的水流进了草王坝村,大人们手捧清泉,大口大口地畅饮,孩子们沿着沟渠,跟着水流撒丫子跑……1995年春,长2200米支渠也建成了。至此,草王坝人翘首以盼几辈子的水,终于流进了家门口。

image008.jpg

修建在峭壁上的 “大发渠”

通渠之后,发展才是硬道理

来活水后,黄大发抓住时机,带领群众彻夜挖土筑田,稻田种植面积从240亩增加到720亩,并且实现旱涝保收,村民终于过上了好日子。

同时,黄大发带着大伙儿修通了4公里的通村公路,领着人们肩扛手拉把电线杆架进了村,还勒紧裤腰带集资建了学校……通水、通电、通路,黄大发当年的三大愿望一一变成现实。这些年来,黄大发先后获得“时代楷模”“全国道德模范”“2017年度感动中国人物”等荣誉。

“不能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,只要干得动,就会一直干。”今年86岁的黄大发坚持下地干农活,房屋后山上的两亩地被他打理得井井有条。

在黄大发感召下,爱心企业进驻村庄持续开展帮扶行动,帮助村里将“大发渠”打造成热门旅游景点。如今,渠道边上修建了木栈道,村子里也陆续开办了农家乐和民宿。除了种水稻,黄大发还动员村民种黄桃、柚子,发展养殖业,并且通过线上线下平台出售特色农产品。

image010.jpg

黄大发在清理水渠

到2020年底,团结村人均纯收入达1.18万元,每年进村参观学习、休闲旅游人数超过30万人次。当初那个偏僻的贫困村早已脱贫、旧貌换新颜。

“等明年你们再来,我们村还会大变样呢!”指了指山顶上的高架桥梁,黄大发欣喜地说,到明年,途经村子的高速公路将开通,“到时候团结村到仁怀市只需20分钟,上遵义也不过半小时。游客来这里更方便,老乡们出山的路也不再遥远了!”

2017年4月25日,中央宣传部授予黄大发“时代楷模”称号;5月13日,贵州省委授予黄大发“全省脱贫攻坚优秀共产党员”称号;9月,获得“2017年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”;11月,荣获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(诚实守信类)。2018年3月1日,当选感动中国2017年度人物。2019年9月25日,黄大发获“最美奋斗者”个人称号。2021年6月29日,中共中央授予黄大发“七一勋章”。

相关视频链接:《习近平向黄大发颁发七·一勋章》

 

(红色教育网 龚浩楠 编辑)

微信关注

微博关注

抖音关注

029-85332933

周一至周五 9:00-18:00


红色教育网

网址:http://www.hsjy.net.cn

地址:西安曲江新区翠华南路808号科泰大厦803室

邮箱:813415349@qq.com

陕ICP备19017061号-3




技术支持: 橡果云 | 管理登录
分享按钮 seo seo